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东吴所有名将排名,具有一定借鉴价值,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。希望大家阅读完这篇文章后大有收获,下面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了解一下。
他不仅力大无比而且忠勇无双,濮阳之战的时候曹操被吕布大军围攻,就是典韦手持双戟杀开一条血路才能使得曹操突出重围,而且典韦面对异常骁勇的吕布也能单打独斗几十回合,这样的战绩可以说是无人能比。宛城之战的时候典韦在武器被偷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对抗千军万马,身中重伤仍然坚守帐门,使得敌军不敢前进一步,从而给曹操赢得了宝贵的逃生时间。
和典韦一样,许褚也是一个大力士,曾经单手倒拖一只牛走了数百步,震惊众人。而他也是三国之中单挑名将次数最多的人,许褚和三国时期的许多名将都交过手,比如马超和张飞,无论对手多强许褚都不落下风,因其武力出众勇猛无比,被称作虎痴。
他最开始是马超的部下,为人骁勇善战无可匹敌,曾经在万军之中杀出重围,后来投靠了曹操。庞德最出名的莫过于襄樊之战中和关羽的对决了,虽然这个时候关羽已经年老但是实力依然很强,两人能够打上一百回合不分胜负,可见庞德实力之强,就连关羽都对其称赞不已。
关于曹彰很多人对于他的武力值不是很了解,他小的时候就臂力惊人,长大之后更是能徒手与猛兽搏斗,实力接近典韦许褚等人。当年他和刘封对阵的时候三回合就将其击败,刘封之前和徐晃打过两次虽然不敌但也不至于惨败,面对曹彰的时候却非常无奈,足可见曹彰之勇还在徐晃之上。
徐晃最为人所称赞的是他的治军能力,被称为有周亚夫之风,其实他的武力也并不弱,从平生战绩可看出一二。当年白马之战的时候面对袁绍手下大将颜良,曹军诸位大将无一人敢上前迎战,唯有徐晃挺身而出与其对阵。
贺齐是孙策后期提拔起来的武将。此人谋武兼备,且忠直正义。在他效力东吴期间,因战功卓著而备受孙氏兄弟的信任与重用。由于贺齐的主要战绩多是在境内平定叛乱,很少参加对外战事,所以单从知名度而言,远不如江东十二虎臣被人们熟知,属于东吴“隐藏名将”。
蜀汉五虎上将是无敌的,但是在三国正史中,江表十二虎一点都不比五虎上将差,在江表十二虎之外,还有一个超级高手东莱太史慈,我们可以将他们称为东吴十三虎将。东吴十三虎将中,至少有甘宁不怕关羽,至少有太史慈能震慑住黄忠,剩下的张飞马超赵云,能不能打得过程普、黄盖、韩当、蒋钦、周泰、陈武、董袭、凌统、徐盛、潘璋、丁奉等十一人,就比较不好说了。
东吴十二虎臣分别是程普、黄盖、韩当、蒋钦、周泰、陈武、董袭、甘宁、凌统、徐盛、潘璋、丁奉。
1、程普(?~215年),字德谋,右北平土垠(今河北丰润东今唐山市丰润区银城铺镇)人。东汉末年江东名将,历仕孙坚、孙策、孙权。
2、黄盖(生卒年不详),字公覆,零陵泉陵(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)人。东汉末年名将,历仕孙坚、孙策、孙权三任,为人严肃,善于训练士卒,每每征讨,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。
3、韩当(?-226年),字义公。辽西郡令支县(今河北迁安)人。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吴名将。韩当长于弓箭、骑术并且膂力过人。历仕孙坚、孙策、孙权三代,随从其征伐四方,功勋卓著。
4、蒋钦(?-220年),字公奕,九江寿春(今安徽寿县)人。汉末东吴名将。早年随孙策平定丹阳、吴郡、会稽和豫章四郡。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,孙权讨伐关羽,蒋钦率领水军入沔水。回军途中病逝。
5、周泰,字幼平,九江下蔡(今安徽凤台)人。三国时期孙吴武将。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,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,就像在皮肤上雕画一样。从征黄祖,在赤壁之战抵御曹操,皆有战功。
6、陈武(177年-215年),字子烈,庐江郡松滋县(今安徽省宿松县)人,东汉末年孙策、孙权部下的猛将,负责统率精锐的庐江上甲。
7、董袭(?—213年或216年),字元代,会稽馀姚(今浙江余姚)人。东汉末年名将。身高八尺,武力过人。
8、甘宁(?—215年?存疑),字兴霸,巴郡临江(今重庆忠县)人,三国时期孙吴名将,官至西陵太守,折冲将军。甘宁虽然粗野凶狠,暴躁嗜杀,甚至违反承诺、违抗命令,但是,开朗豪爽,有勇有谋,轻视钱财,敬重士人,厚待士卒,并深得士卒拥戴。
9、凌统(189年-217年或237年),字公绩,吴郡馀杭(今浙江杭州市余杭区)人,三国时期吴国名将。凌操之子。凌统在军旅中亲贤礼士,轻财重义,有国士之风。
10、徐盛,(生卒年不详),琅邪莒县(今山东省莒县)人,三国时期孙吴名将。徐盛曾获得君主“大壮”,三国时期仅有张辽、徐盛二人获此殊荣。
11、潘璋(?-234年),字文珪,东郡发干(今山东冠县东)人。三国时期吴国将领。其一生为孙权东征西讨,在合肥之战、追擒关羽、夷陵之战、江陵保卫战中多次立下战功。
12、丁奉(?-271年),字承渊。庐江安丰(安徽霍邱县)人。三国时期吴国名将。丁奉一生统兵与北方政权征战,从曹操时代交战到司马炎时代,侍奉了孙权、孙亮、孙休、孙皓四位吴国君主,见证了三国兴衰存亡。
陆抗、诸葛恪、丁奉、孙邻、沈莹等。
陆抗(226年-274年),字幼节,吴郡吴县(今江苏苏州)人。三国时期吴国名将,吴国丞相陆逊次子。
陆抗袭父爵为江陵侯,为建武校尉,领其父众五千人。后迁立节中郎将、镇军将军等。孙皓为帝,任镇军大将军、都督西陵、信陵、夷道、乐乡、公安诸军事,驻乐乡(今湖北江陵西南)。
吴凤凰元年(272年),击退晋将羊祜进攻,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。后拜大司马、荆州牧,卒于官,终年49岁。与陆逊皆是吴国的中流砥柱,并称“逊抗”,被誉为吴国最后的名将。
诸葛恪(203年—253年),字元逊,琅邪阳都(今山东沂南)人。三国时期东吴权臣,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,大将军诸葛瑾长子。
诸葛恪体格肥胖,幼小以神童著称,成人之后拜骑都尉,孙权长子孙登为太子时担任左辅都尉,作为东宫幕僚领袖辅佐太子理政。
之后历任丹阳太守、威北将军等职,赤乌八年(公元245年)丞相陆逊病逝,诸葛恪升任大将军并代领其兵。
神凤元年(公元252年)孙权病危时在孙峻的力荐下将诸葛恪任命为托孤大臣之首。孙亮即位后受封太傅。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。
执政初期革新政治,率军抗击魏国,东兴之战取得大捷,名声振于海内,天下莫不震动。并因功加封丞相、进爵阳都侯。
此战之后产生轻敌之心,开始大举出兵伐魏,惨遭新城之败。回朝之后为掩饰过错更加独断专权。
建兴二年(公元253年)十月,同为托孤大臣的孙峻暗中联合吴主孙亮,将诸葛恪及其死党以赴宴为名诱入宫中,在宴会上将诸葛恪杀害,时年五十一岁。孙休即位除掉权臣孙綝之后,下诏为诸葛恪平反。
丁奉(?-271年),字承渊。庐江郡安丰县(今安徽省霍邱县)人。三国时期孙吴名将。
丁奉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,经常奋勇杀敌,屡立功勋,此后又于太元二年(252年)的东兴之战中“雪中奋短兵”,大破进犯的魏军。
吴景帝孙休在位时,丁奉计除权臣孙綝,累拜大将军、徐州牧。后又扶立乌程侯孙皓为帝,升为右大司马、左军师。
宝鼎三年(268年)至建衡二年(270年)间,丁奉数次北征,战果不利。建衡三年(271年),丁奉去世。
丁奉一生征战,与北方政权自曹操时交战至西晋初年,又侍奉孙吴四位君主,见证了三国的盛衰兴亡。
孙邻(202年-249年),字公达,吴郡富春(今浙江富阳)人,孙坚长兄孙羌之孙,豫章太守、都亭侯孙贲长子,孙策和孙权的堂侄,三国时期吴国宗室、将领。
建安二十四年(210年),孙贲去世,孙邻继承其爵位。孙邻九岁时,代理豫章太守,进封都乡侯。后升任夏口、沔中督,威远将军。赤乌十二年(249年),孙邻去世,其子孙苗袭爵。
沈莹(?—280年),三国时期吴国将领,曾担任左将军,丹阳太守。杜预进攻吴国时,沈莹被王浑杀死。
沈莹著述的《临海水土志》,记载了台湾原住民山夷与大陆百越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渊源关系;并从地理方位、气候和地形,以及居民的生产习俗等方面,记述了台湾岛的自然环境及高山族的社会生活发展情况。